品牌资讯

人类航天60年,为何今天才出现航天微波炉

2021-11-15

全球第一台航天微波炉“广东造”

1945年,美国的雷达工程师斯彭塞在做雷达实验时偶尔发现口袋里的糖块融化发黏,他怀疑是体温引起的,后来在多次试验中发现了微波的热效应。

人类历史的智慧成果,有时就源于一次偶然的意外发现,但灵感要转化为惠益全人类的成果,往往离不开持续且专注的探索与实践。

利用微波热效应, 1947年美国雷声公司研制成世界上第一个微波炉——雷达炉。经过人们不断改进,1955年家用微波炉在西欧诞生,60年代开始进入家庭。70年代由于辐射安全性等问题的解决,微波炉才进一步得到推广使用,并形成了一个重要的产业。

目光回到国内,上世纪90年代,微波炉开始进入中国市场并普及开来,1998年,格兰仕微波炉产销规模达到世界第一;2000年,在技术垄断的情况下,格兰仕研制出第一个自主品牌磁控管;到2004年9月,格兰仕磁控管三期工程投产,年生产能力已达1200万个,成为全球最大的磁控管生产基地之一。

虽然微波炉早已是十分常见的厨房电器,但在人类航天发展的60年里,直到2021年的今天,微波炉才正式登上太空,服务于航天事业。

4.png?x-oss-process=style/w10

过去在太空,航天员并非没有办法吃上热饭热菜,但是效率不高。1969年,伴随着人类第一次登月,美国惠而浦定制的太空厨房成功亮相。2008年,美国宇航员桑德拉•马格努斯记录,当时的技术煮洋葱需要4个小时才能熟。

在中国,神舟六号飞船首次搭载了食物加热器;到神舟七号时,相关资料显示,加热1个人的一餐饭大约需要半小时。在拥有微波炉前,最新的航天食品加热装置是一个白色方盒,已实现对加热温度、加热时间的控制,内有三层加热空间。22879168.jpg?x-oss-process=style/w10

而中国造航天微波炉的出现,让空间站繁琐的烹饪变得无比简单,7分钟便能完成3名航天员的主食,得益于此,航天员在中国空间站的美食图谱也变得更加丰富,多达120种。博大精深的中国菜,在太空有了更多施展的空间,航天员的一日三餐也变得更加营养健康,这背后恰恰是格兰仕30年的技术支撑。

2011年,格兰仕集团董事长兼总裁梁昭贤收到了来自中国航天中心的问询,表示将开发未来在中国空间站使用的微波炉。梁昭贤二话不说,接下了这个重要的任务。在梁昭贤看来,如果格兰仕不去做航天微波炉,行业内或许也找不到第二家企业来做。 “有机会给国家做点贡献,也是一种荣誉。”梁昭贤提到。

航天微波炉从磁控管到食物盒再到机身结构,每一处细节都是对研发团队的考验。磁控管作为微波炉的核心组件,在太空中面临截然不同的使用环境,技术人员通过零部件集成,使航天微波炉达到超一级能效,节约空间站宝贵能源的同时,7分钟内便可完成三名航天员的一餐主食。

要使微波炉符合火箭发射与太空工作的要求,需要对其结构与核心部件进行重新设计和研发,让微波炉在火箭发射升空过程中能够承受住过载与高频震荡。为满足在空间站服役十年,航天微波炉在工艺设计上也有严格的尺寸、重量和功耗限制。

为了减轻微波炉的体积,研发人员不断优化产品结构,加强产品本身的机械强度,并采用紧固件、一体成型等创新工艺。同时,技术人员还特制了变频微波电源代替传统高压变压器,大幅减轻产品重量。

2021年5月29日,中国空间站天舟二号货运飞船在海南文昌航天中心成功发射,由格兰仕研制第一台航天微波炉随着天舟二号货运飞船送入太空。

几万年来,人类总是在探索未知的世界,广袤无垠的星空承载着人类无尽的想象力。航天微波炉只是家电行业探索星辰大海的第一步,“在太空烹饪”这听起来天方夜谭的说法已随着神舟十二号、神舟十三号飞行任务的开展而变为现实。

  《 人民日报 》( 2021年11月14日 ) 记者:李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