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行”赴美 订单翻倍 这家粤企出口不降反升
2020-05-15
广州日报讯 记者冯秋瑜:抓住了疫情下的“宅经济”风口,广东一些企业的外贸出口不降反升。在顺德容奇港,格兰仕集团每天都有近万台冰箱从这里出口到世界各地。4月27日晚上11点,格兰仕集团副董事长梁惠强和北美地区的销售团队及客户连线,得到最大的反馈就是“加单”。“在北美地区,我们的全品类销售在前几个月增长了8.9%,有些地区增长了100%多。今年以来冰箱、烤箱、微波炉的催单情况,多年没见过,甚至发生了国外订单挤占内销产能的情况。所以从春节期间开始,我们在顺德总部考虑增资扩产。” 梁惠强对广州日报记者介绍说。
5月14日,格兰仕北美营销分公司负责人庄瑞玲接受了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专访,讲述了自己在疫情下“逆行”美国,为公司拿下翻倍订单的经历。

回程“全副武装” 不吃不喝坐上15个小时
美国当地时间4月21日,瑞玲和公司另外5个小伙伴一起,搭上了从纽约JFK机场飞往北京的班机。同行的小伙伴都是90后的小伙子,只有瑞玲一个“80后女将”。虽然每张机票都是花了3万元才好不容易买到的,而且只是经济舱的普通座位,6个小伙伴穿着防护服,戴好护目镜和口罩,在机舱里不吃不喝地坐上15个小时,瑞玲他们仍然感到踏实而快乐,因为,在美国呆了两个半月,他们此刻最期盼的,就是快点回到祖国,回到家人的身边。
2月13日,刚刚过完年不久,格兰仕北美营销分公司负责人庄瑞玲就和另外两位同事搭上了飞往美国纽约的班机。“因为工作需要,我们原本计划3月份去美国出差的,但考虑到疫情下机票紧张,担心会有种种变动,就赶着在2月13号出发了。”瑞玲对广州日报记者介绍说,当时美国社会还没有什么应对疫情的措施,但我们一行人都主动在位于新泽西州的宿舍里“自我隔离”了14天,常驻当地的公司同事会给我们送菜等生活用品。
作为格兰仕北美营销分公司的负责人,庄瑞玲此去美国的任务,是和当地的零售商、酒店、整体厨房厂商、代工品牌商等客户协调沟通订单事宜。“到美国完成了‘自我隔离’后,我们按计划去跟客户联系,也拜访了一些客户,正常地进行商务沟通。但那时候也有一部分客户,因为我们是中国过来的,比较警觉,拒绝跟我们面对面地开会,我们就改为了视频或电话会议的方式进行。”那时候,瑞玲他们把中国防疫的情形以及建议的措施告诉客户,希望他们也能有所准备。“但他们都比较不以为然,不觉得这个事情会在美国发生,或者说像中国这么严重。”

一个星期没有米吃 “我们能够适应”
然而到了三月中旬,美国的疫情,还是以一种排山倒海的态势爆发了。“我记得是在3月十几号的时候,新泽西当地的超市里很多东西突然变得紧缺了,比如米、意粉和瓶装水等。这也成了当地疫情来临的标志。”之前,瑞玲他们存了一周的米,在当地超市米等紧缺的时段,他们有一个星期没有吃米饭。“我是广东揭阳人,的确习惯吃米饭。不过,这次一起去的同事都是在美国独立生活过一年以上时间的,所以大家对一个星期不吃米饭,吃面条、西餐等,也能够适应。”
美国当地疫情期间,瑞玲和同事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宿舍里和客户远程连线,没怎么出门,除了一个星期没有买到米以外,后来渐渐地也恢复了正常。“当地也有网购、外卖,但会有很多东西缺货。于是我们开着车去大超市,会有超市工作人员把我们事先预定好的商品打包好直接送到我们的汽车后备箱里,也是比较方便的。”
深入沟通迅速反应 订单大涨100%
在美国的两个半月时间,让瑞玲最感欣慰的,就是前期和零售商客户的沟通。“我们在美国当地的这家零售商客户,占据了当地60%的市场份额,是那里规模最大的超市,销售食物等生活用品,也销售电器。我们有微波炉、烤箱和电冰箱三个品类的产品在那里销售,其中,微波炉的库存如果正常销售的话,当时已经是够了的。但我们判断,如果当地疫情发生,短期需求激增,可能在一两个星期内,库存就会全部卖光,虽然他们在港口的仓库有货,但是要从港口的仓库调货调到店面,在疫情之下也会是非常困难的。所以我们就建议,把店面的库存提高到可以卖3~4个星期的量。”
按照瑞玲的建议,在疫情发生前,该零售商就把店面的库存提高了,结果疫情发生后,由于当地消费者宅在家中做饭或收外卖,对于微波炉加热食品的容量、功能的需求都有提升,而格兰仕针对美国市场的产品也主要是针对加热和炸、烤鸡块等功能,所以受到欢迎,结果在该超市的库存很快卖光,拉动了商场的销售,格兰仕的订单量也同比增长了100%。
“疫情期间,因为要备多1~2周的食物,美国的冰箱需求也大增了200%。疫情下很多人需要一个人在家隔离,所以他们会买一个小冰箱放在房间里储存冷冻冷藏的食品,而且他们的家中也有空间存放多一台单门或双门(对他们来说是小型)的冰箱。我们在当地,迅速察觉了这样的趋势,迅速备货,所以我们在当地的冰箱产品订单也增长了50%左右。”瑞玲介绍说,“因为大人、孩子都长时间宅在家里,有更多的时间做烹饪,也有很多当地人想要尝试一些新的做法,我们的具有‘空气炸锅’功能的烤箱也很受欢迎。”

“中国应对疫情的能力让美国朋友非常震撼”
“美国的疫情发生后,最紧缺的就是口罩。那时候,我们在美国根本看不到口罩,而且他们突然间也封锁了,所有人都感觉挺恐慌的。不过,我们应用自己的采购优势,在国内找到一些口罩的资源,安排了寄送给了客户。”瑞玲说,由于在疫情期间他们及时的出现、有效的建议和有力的支援,现在和当地客户的关系可以说比之前深入了很多。“他们有什么想法,会更直接地跟我们来谈,想从我们这里得到帮助和支持。加上我们在疫情期间超常规地去帮他们去完成一些事情,所以他们会觉得格兰仕的能力超出了他们原先想象的。另外就是我们积极主动的姿态,让他们觉得是可以信赖的。”
“整个疫情期间,我们一个订单都没有延误,都能够按期交付。这是我们对合作伙伴的尊重,是一种契约精神,他们很感动。”此外,在同样面对疫情对比之下,美国老百姓对“中国制造”的印象大为改观。“就拿迅速整合生产线,生产口罩这件事来说,他们发现,‘中国制造’已经不仅仅是以往‘劳动密集型’的制造能力,而是在应对这种群体性,甚至是全球性的变化和需求的时候,中国的反应,以及供应链的反应速度和有效性,超出了他们原本的认知,让他们非常震撼。我有很多美国的朋友最感到震惊的就是,在新闻里看到中国的火神山、雷神山医院,每天一个进程,在短短十几天内就建设完成。他们简直不敢相信中国竟然有这样的速度。”
瑞玲在当地还发现,现在有越来越多的国内在美国销售的品牌,都不再只是代工,儿时做自主品牌。以格兰仕为例,在美国市场微波炉的自有品牌占比20%,冰箱的自有品牌占比达到80%。

宿舍对面的医院多人确诊 “我们也做好了自救准备”
在美国遭遇疫情后,瑞玲他们也感到了担心。“不瞒你说,当时我们宿舍对面的一家医院,就有多个确诊病例了。但担心也解决不了问题,我和同事们商量出了解决方案。”此刻,瑞玲显示出了女孩子少有的冷静和坚强。“当时,纽约几乎没有呼吸机和床位了,我们确实是蛮担心的。当时我就想,即便我们宿舍离医院那么近,但如果真的确诊了,也是进不去的,我们需要靠自己!”瑞玲他们了解到,当地很多轻症、中症,甚至重症患者,都是靠自己在家里治疗的。“压根不能指望政府。”
“美国当地人都是准备好一些药品,自己在家里治。所以,我和同事们商量好,首先要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比较规律的作息和三餐,确保吃的东西足够营养、健康。还根据国内和美国医生的建议,准备了一些药品,当时,国内的同事也给我们寄过来中药。虽然由于物流的原因,寄过来的时候,几乎已经到了我们准备返程的时候,但还是会让我们当时感到踏实很多。因为我们同事们都住在宿舍里,大家都是一体的,万一哪个人出了什么情况,我们也可以在宿舍里自救,而不至于要等到别人来支援或者救援。”
广州日报全媒体文字记者 冯秋瑜
广州日报全媒体图片记者 冯秋瑜